泉州人名录(史) 史继偕(字世程,号联岳,一说莲岳,谥文简,明·晋江大房人。榜眼及第。历宦。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阮大铖挤之、致仕。居家。卒于家。府第。)、史继伦(字世叙,明·晋江人) 史继偕 史继偕(1553—1629年),字世程,号联岳,一说莲岳,谥文简,明·晋江大房人;生于嘉靖卅二年(1553年)九月,史朝宜子。史继偕历宦神宗、光宗、熹宗三朝,约32年之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史朝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据“新《郡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有传。 榜眼及第 史继偕出身官宦世家,弱冠即从洪猷学《周易》。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领乡荐。万历廿年壬辰(1592年)举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编修。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史继偕,字世程,号联岳,晋江人。万历壬辰进士,殿试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率同官请册立东宫,开馆讲学,不报。”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史继偕,字联岳,晋江人。万历壬辰进士,殿试第二人。授编修。与同馆疏册立东宫,开阁讲学,不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史继偕,字世程,朝宜子。万历壬辰进士,殿试第二人。授编修。” 历宦 万历廿六年戊戌(1598年),史继偕充会试同考官。诏使两粤,还升侍读,转中允。丁内艰,服阕升左谕德兼侍读。万历卅六年(1608年),史继偕乞休,3次上疏,均不准。万历卅七年(1609年)擢南祭酒。未几,迁南吏部侍郎、摄尚书事,兼署户、礼、工3部。万历卅九年(1611年),署都察院,后改礼部侍郎、协理詹事府。请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 “诏使两粤,尽蠲军兴诸赋,还升侍读,转中允。 未几,由南司业迁南少宰,兼署户、礼、工三部。力请盘库盗帑积弊。 改詹事。疏请致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 “奉诏使两粤,蠲军兴诸赋。 秩满,升中允,由南祭酒转南少宰,兼户、礼、工三篆。力清盘库盗帑之奸从前积弊一为查刷。 改詹事,疏请致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 “戊戌会试同考官,升侍读,转中允。丁内艰。 服阕,升谕德兼侍读,擢南祭酒。 旋推南吏部侍郎,摄尚书事,署户、礼、工三部。 以户部主事贺世寿风闻指摘,乞致仕。有旨称其学行,慰留之。会廷推阁员,忌者恐资次及继偕,故先发阻之。虽奉旨慰留,不获安其位,再疏乞归。 抵家,再乞辞,并请罢斥。” 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 家居一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史继偕起为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三辞不允,勉为到京就任,仍兼掌尚书事。时处万历末期,神宗·朱翊钧深居禁中,朝政概由魏忠贤指挥,傍有客氏为之操纵,驱除善类,朝廷昏暗,吏治腐败,官场废弛,天灾倭患,边境告急,内外交乱,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而整个政权中枢只有内阁1人、尚书4人、侍郎4人、科臣7人、台臣在京者10人。 史继偕对官员的考察以训廉为主,降黜了一批官吏,免不了引起忌恨。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史继偕任会试正考官,取庄际昌等350名进士及第出身。三月,与大学士方从哲、户部张问达同为殿试读卷官,取庄际昌为一甲一名(状元)。由于庄际昌进呈卷第三行刮补数字,又误写“醪”字为“膠”字。庄际昌与史继偕同为晋江人,因而朝廷内外舆论大哗,恶意攻击,认为史继偕作弊偏袒,私其门人,发出“鼎甲可以市恩”的责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其实,庄际昌进呈卷的讹字的问题,责任并不全在史继偕。因当时殿试读卷官总裁是宰首方从哲,再说状元又是神宗亲点的,容不了史继偕作弊,且方从哲承认进卷失详,恳恩认罪,得到神宗的宽解,认为“简税失详,既引罪,姑宥之”。 七月,辽阳经略杨镐告急,神宗竟以病为借口,不予临朝。 史继偕与赵焕会九卿科道请帝视朝,召见廷臣议方略,跪候至晚还搬请不动。朝官努力无效,纷纷疏辞离朝,朝廷出现瘫痪局面。 史继偕见事无可为,一再拜疏乞休,至自发致政南归。行至浙江接邸报,升东阁大学士,时神宗已驾崩。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家居一年,起为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时神宗深居不出,继偕每会廷臣请视朝,并力陈备兵措饷,不报。旋致政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抵家一载,起佐铨部,寻入阁办事。时神宗称疾不出,继偕会廷臣请视朝,并力陈备兵措饷诸事,不报。致政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 “时廷推继偕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三辞,不允,始至京视事。 命主会试,取庄际昌等三百人。 七月,辽阳告急。神宗方深居禁中,一切命将请兵,疏皆不报。继偕累次连月会九卿科道跪请御殿,召廷臣图方略,均不得旨。 再疏乞休,移近郊寺,拜疏辞朝,即日南发至浙。邸报升东阁大学士,时神宗已升遐矣。至家疏辞。” 文渊阁大学士 史继偕回到泉州,又上疏乞休,仍然得不到批准。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差官促就道赴京就任。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史继偕入朝,甫阅月,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天启二年(1622年),史继偕与叶向高等又被熹宗命为神宗、光宗两朝《实录》总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熹宗即位,屡遣行人促入朝视事。甫阅月,以延绥捷,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熹宗即位,复召入阁,阅月加太子太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天启元年六月,差官促就道至京,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阮大铖挤之、致仕 史继偕任宰相后,受到吏部右给事中阮大铖等的大肆攻击排挤,无奈乞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为阮大铖所忌,从中挤之。引年疏十八上,乃得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引疾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而阮大铖、侯震赐等攻击愈力。乞归,至第十八疏乃允其请。加少保,荫子中书舍人。差行人护送驰驿。” 阮大铖等的攻击有两项: 一是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有朝臣诬陷史继偕的儿子在海上掠货。对此,熹宗知“共谬”,不报。 二是继之阮大铖捕风掠影,接枝添叶,诬告说:“泉州有一钱会,盖人醵钱一文以聚众也。风闻辅臣史继偕子史八舍,阴为盟主。乞谕抚按官,凡邪会异教,预行禁止;其已经发觉者,务根究正罪如律。” 史继偕具疏陈辨:“臣一见科臣阮大铖疏,不胜惭愧。臣子在籍,臣乡府县监司具在,事若有端,便要严是鞫审,仍趁抚按。” 阮大铖攻讪愈剧,史继偕也不断力求乞归,月具数本,而被熹宗不断卫护慰留,直至天启三年(1623年)七月,史继偕共上18疏,才被熹宗恩准,诏许给驿归,仍加少保,荫一子为中书舍人,并赐银币,遣官护行。同年同月,改荫史继偕长子史遵灏中书舍人,中男史延旭补前荫。 居家 史继偕回到泉州,居家6年,正遇东南沿海海衅此起彼落,海贼、倭寇、红夷虎视眈眈,合力为患。史继偕不遗余力,询之荐绅父老,日夜操心泉州海防设施。 一是勘定在鹧鸪口建炮台。鹧鸪口位于车桥之下、浯屿之上,为郡东南门户。这里海洋多暗礁伏石,非潮涨巨舟不得引行,寇至港门,列炮齐发,一夫之守,雄于万人。天启七年(1627年),知府王猷和司理宣城唐侯两人自出俸赀,共举大役,在“靡借于公帑,亦弗渔闾右一钱”的情况下,如期诹吉鸠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邑、卫、所、司”城·鹧鹕口城台》、《泉州人名录·王猷》) 二是建溜石铳台。崇祯二年(1629年),史继偕与另一任泉州知府蔡善继议建溜石铳台,在很短的期间内建成,并为其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善继》) 此外,史继偕“屡盘桓武夷,有吟咏”,留下不少诗篇。也曾游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亦称东樵山),其《石洞山房》诗云:“劈石齐通径,环山曲抱村。天遗知白谷,从道草玄门。” 史继偕还在对望石鼓山下的怡云野筑潜心著述及整理文献,所著有《云台藏稿》16卷、《奏议》4卷、《八闽人物》4卷、《太史一家》1卷、《越章录》4卷、《怡云草》1卷。 卒于家 崇祯二年(1629年),史继偕卒于家,年七十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继偕》:“崇祯二年,年七十五卒。谥文简,赐祭葬;又追赠左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特晋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文简史联岳先生继偕》:“卒于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继偕》:“卒。” 墓在晋江四都(今磁灶)驷行山铺烛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大学士史继偕墓:在四都驷行烛台山。” 府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大学士史继偕宅:在清平铺。” 史继偕府第旧址在泉州郡城史姓大宗祠右边、今西街影剧院西,即会通巷北口斜对面。规模宏大堂皇,进深五落,前临西街,后至镇抚司巷,东至影剧院,西至究史巷,已废。今其派裔仍居其地。 史继伦 史继伦,字世叙,明·晋江人。为诸生,以例授湖广按察司照磨,擢广东碣石经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史继伦》:“史继伦,字世叙。为诸生,以例授湖广按察司照磨。意气高远,上官优礼有加。擢广东碣石经历,声望逾起,而气益发舒。卒以获戾郡守,罢归。” 史于光 史于光,字中裕,号笋江,明·晋江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给事中史于光宅:在笋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综述“史氏《越章录》、梁宅之撰《墓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于光》、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于光》有传。 吏科给事中 史于光领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乡荐,登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中秘书。未几,疏疾归,凡五载。乃出为吏科给事中,寻又乞归,屏居复四载。入仕十年,什九居家。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 “史于光,字中裕,晋江人。 正德十二年进士,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 于光少甚贫而有志操,恬于荣利。当乡举时,二亲已殁,叹曰:‘仕不逮亲,又奚亟为?’遂不赴公车三载。郡大夫劝驾,乃起,即以是年登第。 在中秘未几,疏疾归,益闭户读书,谢绝外事,有终焉之志。凡五载,亲知劝之,乃出,受吏科给事中;寻又乞归,屏居复四载。 盖通籍者十年,什九居家,其真在给舍者可二年耳。然任职侃侃自称,凡五上疏论事,剀切动京师,人争传之。” “曾一分较礼闱,称得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于光》: “史于光,字中裕,晋江人。正德丁丑进士。 家贫励志读书,事亲孝,领癸酉乡荐,不赴春官,或促之行,曰:‘仕不及亲,奚亟为?’ 登第后选庶吉士,为吏科给事。时议大礼,于光疏,不报。以疾归,家居,作《易经正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于光》:“史于光,字中裕,号笋江。正德丁丑进士,选庶吉士,疏疾归,闭户读书,有终焉之志。亲知劝之,乃出,授吏科给事中。凡五上疏,论事剀切动京师,人争传之。” 复起官:疏考兴献王事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朱厚熜继位,翌年(1522年)改元嘉靖。史于光在第2次家居四载后乃赴京,复起官。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世宗意欲考生父兴献王事及上尊号,史于光上疏极诋张璁之说,不报,以疾乞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于光》:“复起官,赴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于光》: “越四载,复起官。 世宗以藩邸入承大统,意欲考献皇,未决。进士张璁进说,帝心向焉。是时礼官议上献皇称号之礼,帝久持未下。于光乃上疏极诋张璁之说,不报,以疾乞归。”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 “世宗以藩邸入承大统,意欲考献皇未决。进士张璁进说,上心响焉。是时,礼官议上献皇称号之礼,上久持未下。 于光乃上疏曰: ‘迩者礼臣议上兴献王称号,候命至今,未蒙俞允,群臣惑之。陛下圣明,岂复如此,重思未决,是张璁之说中也。 夫正统私亲天秩之礼,万世不可易也。璁之言曰:‘群臣尽拘执成说,不可用也。’是谓礼之出于天者,不必执矣。然则欲人何执哉?且立后之说,死生无二,宁有预养,则当为后,非预养,则不当为后。而妄谓今日典礼,与汉哀帝、宋英宗不同,臣不知璁之言出何典记也!即宋·程颐有‘长子不得为人后’之说,又独不曰‘礼无明言’乎? 夫武宗(正德帝·朱厚照)以所承孝宗(弘治帝·朱祐樘)之大统,特付之陛下,此为天下得人之意,天下之大公也。陛下以兴献王长子,不得已而入承大统,此顺天应人之心,天下之大顺也。以兹典礼,实出寻常拟议之外,而猥称臣民宗子之法,谓长子不得为人后,不亦拘乎? 其曰‘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者’,亦非通论。夫嗣,正所以嗣其统也。汉孝宣承昭帝之后,时于父行无所承之君,理宜以兄孙继;孝文承惠帝之後,以弟无后兄之谊,故上而继高祖。陛下今承武宗,亦以弟不后兄而嗣孝庙,则正与汉文嗣统相类也,安得藉彼祖孙之礼,而夺今日父子之礼乎? 又欲陛下别立兴献王庙于京师,大小二宗并事,此决不可。昔鲁宫灾,孔子闻之曰:‘其桓僖乎!’以其非正也。若献庙果立,在今日则坐朱熹两庙争较之嫌,在他日则有春秋鲁僖跻闵之失;又况人情所注,此重则彼轻,大宗之与小宗,必不两存之重也。 夫孝宗皇帝(弘治帝·朱祐樘)深仁厚泽,洽于天下,天下臣民哀慕至今;武宗(正德帝·朱厚照)不禄,陛下入嗣,虽贩夫走卒无不鼓舞欢呼,举手加额,谓吾皇有子矣。何者?诚仁结于心,而天理之不可灭也。 璁乃昌言曰:‘孝庙之嗣,其不可延天也。’公然废绝称天以临之贼仁弃谊非人理不可。 读昔汉光武身复汉祀,犹然上继元帝,所生之亲止曰‘南顿君’,立庙钜鹿,但其称考,犹有遗憾。今陛下以亲,则孝宗犹子也,与光武之疏远不同;以位,则亲承武宗全盛之业也,与光武之收拾棼乱不同。而璁欲陛下特考献王,立庙京师,若与光武相提而论,又有得失矣。 惟陛下严大宗之事,察正统之承,仰钦孝庙在天之心,亟下前疏,昭示天下,毋为憸佞所惑。’ 奏入,中外韪焉。 他论建多类此。” 卒邸中 嘉靖五年(1526年),史于光尚未归乡,即卒于邸中,年四十七。惠安人张岳为经纪归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于光》:“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于光》:“寻卒邸中,年四十七。囊罄无以为敛,张襄惠岳为经纪归榇。”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以夕郎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给事中史于光墓:在三十二都狮山。主事梁怀仁(梁宅之)撰《铭》。” 著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于光》:“所著有《易解》(亦称《易说》)、《四书解》(亦称《四书说》),《正蒙》、《笋江集》行世。”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所著有《易经解》、《四书解》、《正蒙解》(亦称《易经正蒙》)行于世。” 另有《补策学衍义》、《笋江集》。 评价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 “性厌纷嚣,自适恬寂,未尝一造请有司。 属修《郡志》,必断之典型,不轻徇贵人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郡邑志乘·泉州府志·明·嘉靖《泉州府志》) 闲居教授生徒,以书义相劘,切当有得,夜榻寒灯,欣欣然忘食寝也。 生计萧然,无异裋褐;比殁,妻子不免饥寒。”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给谏史中裕先生于光学派》: “余读《越章录》,载史公与古愚?赵先生珤列传同论(赵珤号古愚),盖二公德学大抵相同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赵珤》) 赵公成化初登第,为虚斋(蔡清号虚斋)前辈,亦当时开风教之先者,惜乎门徒莫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公与净峰(张岳号净峰)为同年友,其殁也,净峰祭之文曰:‘先生气寂而顓,貌和而肃,言不妄发,行必择义,其思湛静而不浮,其守确实而不贰,至于谈理必究指归,论事必引大体,责人不录瑕疵,固有道者也。’ 今观其廷议大礼,侃侃直言,引证礼经,确有依据,一时明礼者韪之,非有道而执德不回者能之乎? 王氏遵岩(王慎中)尝言:‘正德丁丑榜(正德十二年,1517年)得士,吾泉最有名紫峰?陈公(陈琛号紫峰)、净峰?张公(张岳号净峰)、次崖?林公(林希元号次崖)及先生四人,并以经学为海内巨工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慎中、陈琛、张岳、林希元》) 所著有《易说》、《四书说》、《正蒙解》诸篇,已散佚,惜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何镜山《笋江集序》曰: “余又于亡友易教谕得史笋江?于光二事焉。 公殁盖在丙戌(嘉靖五年,1526年)之岁,是春入会闱校士,彼时一榜进士,皆以一金为贽于入闱主司。公临殁,请净峰分还之。 公在告,道逢一卖油者,其中表兄也,下车并行。表兄担油,公且行且与语,临歧乃别。二事虽小,足以见前辈之风。” 史朝宾 史朝宾,字应之,号观吾,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综述“旧《郡志》、《闽书》、李衷一撰《本传》”等有关资料为作传。郡、县志和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宾》有传。 早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 “史朝宾,字应之,别号观吾。 少随父商崖公宏琏读书,质迟重,强力苦识,学成,为文章演漾汪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宾》:“史朝宾,字应之,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朝宾》:“史朝宾,字应之。” 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 史朝宾登嘉靖廿六年丁未(1547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久之,擢员外郎署司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第,授刑部主事。久之,以员外郎署司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宾》:“嘉靖丁未进士,授刑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朝宾》:“嘉靖丁未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员外郎。” 杨继盛狱忤严嵩,降三级外调判泰州 嘉靖卅二年(1553年),兵部郎杨继盛上《请诛贼臣疏》,论严嵩纳贿蠹国十大罪五奸,触圣怒,杖百。严嵩子严世蕃嘱意史朝宾陷杨继盛,许擢官,史朝宾拒之。杨继盛终下司寇狱,议狱时,司寇以下毫无主意,史朝宾遂拟“傅奏事不实律”以进。史朝宾既争不得,署奏末为杨继盛辩解,请从轻发落。奏入,杨继盛竟坐大辟,尚书、侍郎夺俸,而史朝宾降三级外调泰州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 “兵部郎杨继盛疏论严嵩纳贿蠹国十大罪,上怒甚,杖继盛百,下之狱,嘉靖三十二年也。 先是,狱未下,嵩子世蕃私以意授其党李天荣,令预嘱朝宾曰:‘必得杨甘心焉,即与美擢。’朝宾正色曰:‘有高皇帝之律在,何可枉也!吾宁失官,无宁失律。’ 及议狱时,司寇以下惴惴不知所出,朝宾遂拟‘傅奏事不实律’以进。部尚书何鳌谓曰:‘更有一比,盍思之翼日。’复尚书曰:‘有之,则有减于此。’尚书乃自比其律,且云傅此庶得当朝。宾持不可。 狱数日未上,事益急。尚书曰:‘急矣,雷霆不测,如君所执诚是,夫固为俱靡耳,盍以待后解?’而侍郎王学益直曰:‘司官徇名,予老矣。’于是当以诈传令旨罪绞,自为稿授朝宾。 朝宾既争不得,请署奏末云:‘杨继盛语虽诖误,心实无他,惟陛下悯其狂愚,谪发远戍,庶以全好生之仁。’ 奏入,继盛竟坐大辟,尚书、侍郎夺俸,而朝宾降三级外调泰州判。 方继盛下狱时,荐绅相见,胁息不敢语。及继盛杖疮甚,同年提狱禁不许关通狱之上,朝宾自分重谴,与继盛俱死耳。诸公有入狱劳问继盛者,继盛都闭目不言;及朝宾至,瞪视曰:‘史应之耶,费心多矣。’ 朝宾当往泰州,别继盛书曰:‘遇公之事,当以死争;宾不死者,尚冀公不死也。’杨复书曰:‘某批奸人肠,恨不即死,公何苦哉!公其珍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宾》: “杨继盛以论严嵩纳贿蠧国十大罪,下司寇狱,人人惴恐。 朝宾遂拟傅奏事不实律,主者不可乃署,末云:‘杨继盛语虽诖误,心实无他,惟稍悯其狂愚,谪发远戍,庶以合好生之德。’ 奏入,杨竟坐大辟,朝宾降三级,调判泰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朝宾》: “适兵部郎杨继盛论严嵩纳贿蠹国十大罪五奸,下司寇狱。 嵩子世蕃令其党李世荣、何鳌、王学益等密语朝宾,必杀杨。朝宾正色曰:‘有律在,何可枉也?’王学益瞠目曰:‘司官徇名,予老矣,惟知主上意耳。’于是,以诈传亲王令旨拟绞。自为稿,强令署名。朝宾署奏末云:‘杨继盛语虽诖误,心实无他。惟复悯其狂愚,谪发远戍,以全好生之德。’ 奏入,嵩怒甚,杨竟坐大辟,朝宾降三级外调判泰州。” 关于杨继盛案,详细情况是: 《明史·列传97·杨继盛》: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召改兵部员外郎……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 【嘉靖三十年(1551),即杨继盛上任兵部员外郎、住进北京达智桥的时候,北方俺答率军围攻北京。负责保卫北京的咸宁侯仇鸾上疏主张求和,昏庸的嘉靖皇帝竟然同意。而杨继盛认为这样做“有辱国体”,不顾一切上疏弹劾仇鸾,主张坚决抵抗。仇鸾怀恨诬陷,杨继盛被投入狱中,出狱后被贬官。后来俺答违约,仇鸾被诛,嘉靖帝才又想起杨继盛,于是连连提拔。】 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咸宁侯仇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斋三日乃上奏……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罪,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侍郎王学益,嵩党也。受嵩属,欲坐诈传亲王令旨律绞。郎中史朝宾持之,嵩怒,谪之外。” 明末·林时对《荷牐丛谈·枉做小人》:“杨忠愍(杨继盛谥忠愍)被杖后,以门扇抬至刑部,巡风主事南昌李天荣希嵩意,斥去门扇并药饵诸物。提牢主事山阴刘槚特下公民监,禁系甚严,内外不通。诏拟罪,尚书何鳌、侍郎王学益博会诈传亲王令旨律绞。郎中史朝宾以例不合,欲轻拟,学益怒目视之,遂被降黜。”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54·严嵩用事》:“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上疏论严嵩‘十大罪’、‘五奸’……疏奏,帝怒其引用‘二王’(指疏中“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问二王,令其面陈嵩恶。或询诸阁臣,谕以勿畏嵩威”句),命系锦衣狱,诘讯主使者,继盛曰:‘尽忠在已,岂必人主使乎!’又问引用二王故,继盛大言曰:‘奸臣误国,非二王谁不畏嵩者。’狱具,杖百,送刑部。尚书何鳌受嵩意,欲坐以诈传亲王令旨。郎中史朝宾曰:‘疏中但云二王亦知嵩恶,原无亲王令旨,三尺法岂可诬也!’嵩怒,降朝宾为高邮判官。” 历官至鸿胪卿、卒 史朝宾判泰州3年,量移扬州判。久之,迁南户部,以艰归。服阕,补工部郎,分署张秋镇。严嵩败,以河南佥事擢尚宝少卿;寻改南大理丞,旋复徙应天府丞。久之,晋鸿胪寺卿。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 “判泰州三年,量移扬州。 久之,迁南户部,以艰归。 服阕,补工部郎,分署张秋镇,通商惠民。 久之,嵩败,徐文正阶当事,乃以河南佥事擢尚宝少卿。寻改南大理丞,旋复徙应天府丞。久之,转鸿胪卿。卒,诏赐谕祭。” “所著有《观吾集》及《史氏内范》藏于家,学者称曰‘观吾先生’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宾》: “迁工部郎,分署张秋镇。约束诸关津俱有法。 嵩败,擢应天府丞、鸿胪寺卿,卒。赐祭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朝宾》: “量移扬州,迁南户部,丁艰。 服阕,补工部郎,分署张秋镇。 嵩败,徐阶为相,擢尚宝(原注:应是“朝宾”)少卿、南京大理丞,复署应天府丞,晋鸿胪寺卿,卒。 穆宗朝诏赐谕祭。” “所著有《观吾集》、《史氏内范》。” 遗迹 泉州郡城东街行春门附近旧有为史朝宾等立的嘉靖丁未进士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鸿胪寺卿史朝宾墓:在惠安石船山。”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 “朝宾居常讷讷,至临大事、决大利害,屹然山立不移。 尝称:‘民生利害之端,非有恻怛忠诚之心,不能体察;吾身利害之端,非有正直刚毅之守,不能镇定。’ 故其所至,无论中外,并皭然不滓,卓有树立。而其最彰明较著者,在不屈严相与部长持忠愍(杨继盛谥忠愍)狱,士论韪之。 殁之日,宦橐萧然,居屋数椽,不蔽风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鸿胪史观吾先生朝宾学派》: “按: 观吾先生清修直节,前辈论之详矣。 咫亭?詹公(詹仰庇号咫亭)在南雍时,尝禀学于先生,其后与鳞泉?王公用汲(王用汲号麟泉)、愚庵?郭公惟贤(郭惟贤号愚庵)并以抗疏直言先后显著,洊登九列,为世名臣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仰庇、王用汲、郭惟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史朝宾》:“朝宾中外所至,廉能著声。西曹谳狱时,委曲匡救。既殁,囊橐萧然。” 史朝宜 史朝宜,字直之,号方斋,明·晋江县人;史宏珂(号淳庵)子,史宏琏(号商崖)侄,史朝富兄,史朝宾从弟,史继偕之父。史朝宜大方伯府在西街影剧院一带,后改为史氏大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史宏琏、史朝富、史朝宾、史继偕、黄光升》) “黄恭肃撰公《墓志》”(黄光升谥恭肃),墓志现存泉州海交馆,志文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收录以为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有传。 幼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 “史朝宜,字直之…… 公尝自言,少受业于伯父商崖公。日讲《四书》、《周易》,不袭时师皮肤说,务根极圣贤垂训本旨;翌日答而未悉,必使反而更思索之;复未悉者,责之;既悉,方与续讲后章。自是循循孜孜愈久,愈觉意味深长,公读书之法然也。 公既得书意味,遂以身膺而服之,自纲常伦理之大,以至谒见、取受一事一物之微,苟有畔于圣贤垂训义理,僩然不使少加于其身也。 弱冠补弟子员,屡试高等。士慕公者,竞学步其举子业。公曰:‘是筌蹄耳。君等逊志圣贤义理,意见既充,词自足以达之。抑士君子立身天地间,道德、功业、职分重矣,奚区区举业效习为也。’ 淳庵公患疮卧床,公躬理药饵,时汤粥扶持起居者五余月,至目不交睫;殁而哀且毁,执丧必如礼制,庐墓读书者三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史朝宜,字直之,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史朝宜,字直之,晋江人。幼与兄朝宾同学书,再阅即成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史朝宜,字直之,朝宾从弟。” 山阳令 嘉靖卅二年癸丑(1553年)登进士第,授淮安山阳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 “嘉靖三十二年登进士第,授淮安山阳令。 山阳田土多荒而赋额广,民多流移当路,督计严急,催征艰甚。公以帑藏备赈饥之蓄,遣籴于江南、湖北间,招赈其流移者,而代输其所逋负,葢存活淮民莫可记数。 是时倭奴入寇,赵文华视师海上,猎贿郡邑。比过淮,公防守封疆,保定居民,供帐一如常礼,送不出境。赵恚甚,既廉知为苦节吏,置之。 旋丁母忧。”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嘉靖癸丑进士,授山阳令。时赵文华以倭乱视师海上,北过淮,朝宜为设常供而已。”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登嘉靖癸丑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嘉靖癸丑进士,出宰山阳。” 南户部主事、员外郎 服阕,补南户部主事,转户部员外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服阕,补户部主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秩满,升南户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升南户部主事,转员外郎。” 琼州知府 出知琼州府,在郡3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是时东粤亦病倭,珠崖孤悬海岛,守臣率以贿败,朝议遴公以行。比至,杜绝陋习,抚安疲民,崇风教以正酣淫之俗,肃官箴以剔贪残之吏,其治状为置守以来第一。在郡三载。”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出守琼州。”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历琼州知府,治行为一时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守琼州。严绝珍奇,夷人信服。” 广东按察副使、浙江参政、广东按察使 擢广东按察副使,晋浙江参政,升广东按察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即拜公广东按察副使;晋参浙藩,总东粤宪。东粤之民服其威信,不怒而严。”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会流倭突入琼,朝宜以平贼为己任,寇至,迎击之,大创去。于是巡行澚□剏白沙诸寨,以遏奔突,声势联络,倭不敢犯。”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 “寻擢广东副使,视学备兵,绰有声绩。 亡何晋按察使,威信在民,纲纪整肃,平反大狱,至为详慎;力惩贪墨,不少假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 “擢按察副使。流倭入琼,人情恇怯,朝宜督师击之,倭遁去。 擢浙江参政,厘飞洒,革横征。 升广东按察使。” 湖广右布政 晋湖广右布政,不数月引疾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 “升湖广右布政。 楚为江陵相(张居正,湖北江陵人,又称张江陵)之乡,公睹江陵规局,槩以刑名惨刻,斫国家元气,不能媕阿,任职未数月,引疾乞休。楚抚固留,公乃自驰,使特疏、再疏司铨者,覆请得旨,回籍调理,且云‘病痊之日,抚按具奏起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累迁湖广右布政使,引疾归。”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按察使·史朝宜》:“入觐首举卓异,转湖广右布政使,清苦如初。任未数月,引疾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晋湖广右布政。入觐,铨部列之卓异,锡镪予宴。至楚不数月,引疾。” 居家卒 居家卒,享年六十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藩伯史方斋先生朝宜》: “公归,治小书室于陋巷,仍读书其中。时与礼斋庐居云台先茔侧,以山林泉石为乐,足迹未尝及当道之门。 时闽抚楚黄州人也,以理学相雅重,或劝公时致通问,可藉荐起复。公曰:‘则如勿止,止而复仕,且援焉,非夫矣。《易》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而欲予以羞自承乎?’竟无只字往复。盖公清贞之节、道义之守,终始不易如此。 初淳庵公宏珂方生公时,卜者言:‘当为盛世高蹈名儒,非徒功名富贵士也。’信不诬矣。 公阅历仕路二十四年,肮脏直道,自号方斋以见志。 享年六十有八。 所著有《易说》及诗文,子继偕裒辑传之,凡十二卷。 弟朝富,乡会试同榜,历官永州守,以清望著声,亦引疾归,卒年九十。乡人以比汉二疏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史朝宜》:“弟朝富,同年进士,历官永州知府,以清望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史朝宜》: “朝宜孝友,持守深坚,状貌不逾中人,清劲之气,著于眉睫。历仕二十四年,肮脏直道。 所著《易说》及诗文,子继偕裒辑传之。 而弟朝富,亦自永州疾归。乡人以比汉二疏云。” 《闽中理学渊源考》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史氏家世学派》: “按: 黄恭肃撰《史方斋墓志》称:‘史氏先世自宁波入闽,数传至旌孝公仕传,以孝行著,成化中诏旌其门。方斋即仕传公元孙,与观吾(史朝宾号观吾)、礼斋少受业伯父商崖公,日讲《四书》、《周易》,不袭时师皮肤说,务根极圣贤垂训本旨。’ 商崖事实未能详,然按其家世,亦以见当时父兄之教,肃而成之为多。迨后大鸿胪朝宾有不可夺大节,方斋兄弟以高蹈名德称,其后嗣踵出,为世名臣硕辅,皆本于家学云。” 史朝富 史朝富,号礼斋,明·晋江人,史宏珂(号淳庵)之子,史朝宜之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朝宜》)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年)与兄史朝宜同登进士第,历官岳州府同知、永州府知府。引疾归,卒年九十。 隆庆四年(1570年)在永州知府任上纂修《永州府志》,次年书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永州府志》)。另著有《考定大学古本》、《诗集》。 史朝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郡守史瑞岩先生朝铉》据史文简(史继偕谥文简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继偕》)撰《墓志》为作《传》,曰(《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站长标点分段按注): “史朝铉,字贯之,号瑞岩,晋江人。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进士。 父宏询,历寿、沅二州知州。朝铉随行官邸,自沅归,从许赐山 天琦受《易》,日以所口授者辑而成书,后梓行于武塘官舍。 朝铉为人性端介,洁修澹尚。 初令嘉善,每莅政,容止俨然,人不敢干以私。书座右曰‘公生明,严生威’二者为官箴要诀。编审按户轻重布之,强家无所假贷,加意作人。 授南吏科给事中,尽却例仪。任三载,侃侃多纠绳,而劾大珰申信疏十罪,南中人德之。 万历乙亥(万历三年,1575年)复筦大计,适同年户垣余懋学者疏时政四,江陵(张居正,湖北江陵人,又称张江陵)憾为刺已,内批予削籍,而移忮朝铉。未几而湖州命遂下,朝铉夷然之任。 时方溽暑,至则躬阅系囚,不待讯,爰书而湔雪冤滥者十余辈;其处脂不腻,一一如为令时。后民思之,以配前守黄氏枢并城隍神而三焉。” 史宏琏 史宏琏,号商崖。明·晋江人。嘉靖(1522—1566年)间以岁贡授金坛训导。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训导史商崖先生宏琏》综述泉郡万历志、史氏 云台稿为作《传》,曰: “史宏琏,别号商崖。晋江县学,嘉靖间司训金坛,以子朝宾官赠刑部主事,余事实未详。 按:观吾公朝宾(史朝宾号观吾)、方斋公朝宜(史朝宜号方斋)、礼斋公朝富 (史朝富号礼斋),皆少受学于商崖公,其家庭牖教大略,详见《方斋公墓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史宏琏 》:“史宏琏,号商厓。嘉靖间以岁贡授金坛训导,课士有方。其为诸生时,子朝宾、侄朝宜、朝富皆禀受其家学。”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朝宾、史朝宜、史朝富》) 史赞圣(1620—1698年) 史赞圣,字乔岳,又字聪达,号平庵,明末清初·晋江安平史厝人。 家贫无力攻书,为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炊事,亦工亦学,后成为“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特科进士,授行人(宗人府御厨 ),迁户部主事,擢吏科右给事中。立朝侃侃有古直臣风。复修朱子书院。 生平孝友,贫不自赡者咸衣食之,贷者无少吝。晚年食贫自怡,著书课子而外无他涉焉。 史必大 史必大,清·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人。乾隆廿五年庚辰(1700年)举人,历安徽灵壁县知县、巢县知县,署福建政和县、委署泉州府马巷通判,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委署晋江县知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三月兼署蚶江通判,十二月调台湾凤山县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知县·史必大》: “史必大,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人。 乾隆庚辰举人,大挑一等分发安徽,试用知县,补授灵壁县知县。因事降调,引见,仍发安徽补授巢县知县。卓异候升,丁外艰,服阕,拣发福建,署政和县,委署泉州府马家巷通判。 五十三年十二月,委署晋江县知县。廉仁勤敏,治盗爱民,务绝苛政。居恒惟一布袍,不御华饰。粝饭蔬菜,署中仆从无过数人。每市物于民,恐衙中人倚势扣克,必亲检点。民 曾姓富甲一邑,婢投井死,其亲诬讼,立雪其寃。典商粘姓有以死尸诬之者,亦为昭雪。时民偶染疫气,或卒于途,地保请验,必大立验无损。杖之,后地保无敢扰者。命盗牵累,随时开释。两造备,即开诚听审。禁衙蠹设差馆班房。役之出于乡者,每里批给路费七十文。出门惟喝手二人,簥一把。遇争竞数语判之,状中虚词,无敢出口者。一时夜门不闭,路罕拾遗。制军李侍尧至境,衙门索扰,必大曰:‘吾视民如子,多费于上司,必侵渔于百姓,吾免官去耳。且制军表率一方,岂以口腹累民?绸缎哖哔供铺垫,若等又安所得丰衣美食哉!’侍尧饬其属毋苛求,民赖以安。 五十四年三月兼署蚶江通判,十二月卸晋江县事,调台湾凤山县。 内升,路过晋江,寓郡中清源书院,远近绅士赋诗志遗爱者,争粘于院壁,壁为之满。民争献柴米酒脯,鸠金为赆,固却之。启行之日,香花酒果迎于各铺。百姓扶老携幼,攀辕痛哭,拥挤以数万计。自城中至洛阳汛,必大下车步行,挥涕谕父老毋过苦。遇筵,满引一杯。过晋邑,始得升舆去。 迄今四十余年,兴思勿替。现绅士耆民呈请崇祀名宦祠,以志遗爱。” 史福 史福,字德有,明·晋江人。由乡贡历事刑部、兵科给事中、四川按察使、松阳令、河池县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史福》: “史福,字德有。由乡贡历事刑部,有能名。 授兵科给事中,擢四川按察使。以入觐迟延,降松阳令。召见父老,问政所急,有所罢行,民咸安之。 政满,恳归养,起补河池县。前令催科急,民窜山谷间,以叛闻于藩阃,发兵捕之。福至,民来诉,驰告藩帅,遂命返兵。 丁艰,服除赴补,卒于京。” 史书元 史书元,明·晋江人。岁贡生,大埔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史书元》:“史书元,岁贡生,授大埔令。折狱明决,尤恤民艰。洪水冲突,为请蠲赈,所活无算。后以中蜚语去,民感德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