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苏—上卷) 苏益(字世进,又名利用)、苏光诲 苏益 苏光诲 苏缄(1016—1075年) 苏缄,字宣甫,或作宜甫,北宋·同安人,是苏益的曾孙、苏颂的堂叔、苏绅的从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苏缄,字宜甫。宝元元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初授南海簿。” 令崇仁、南城二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累迁秘书丞,知英州。侬智高围广州,缄募士数千赴难。广人有黄师宓者,为贼谋主,缄擒斩其父,复捕杀不逞者六十余人,招胁从六千余人,贼势沮,将解去,缄分兵破之。奏至,仁宗大悦,授广南西路兵马都监。” 寇至迎战,斩其二酋。缄初求救于彝,彝将张守节逗遛至昆仑,不及阵而覆。寇获北军,使为云梯,又为攻濠洞,蒙以华布,缄悉焚之。寇计穷,将引去,而知援不至,乃囊士傅城,蚁附而登,城遂陷。 蛮至求尸,皆不得,屠郡民五万余人,隤三州城以填江,民无一叛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熙宁初刺史邕州,交寇陷钦廉,乘势逼邕。阅郡得羸卒二千余,分城拒守。而治兵使者拥锐卒不救,被围四旬,城陷。缄犹领伤卒厉战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敌手。’亟还州治,遣长子元归家守先祧,自杀诸子 子明、子正及其家三十六人,纵火自焚。邕人感公义,无一从贼者。” 邕人为立祠,元祐间赐额‘怀忠’。 子元为合门祗候,召对,谓之曰:‘邕州赖卿父守御,倘如钦、廉即破,则寇乘胜奔突,桂、象皆不可保矣。昔张廵、许远以睢阳蔽江淮,较之卿父,未为远过。’改授殿中丞、通判邕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宋·苏缄》: “神宗闻之,嗟悼至晡方进膳。赠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赐第郡城东忠义境上腴田十顷,授子元为殿中丞,通判邕州。子孙与缄同死者,皆褒赠。 后交人寇桂州,忽见大兵从北来,呼曰:‘苏城隍领兵报怨!’惧而引归。邕人祠之,元祐中赐额‘怀忠’。” 苏缄殉难遗址位于今南宁市兴宁路红星戏院及市公安局兴宁派出所一带,北宋时曾为邕州州署衙门所在地。时邕人在金狮巷原州署衙门废址建起一座“苏忠勇祠”纪念苏缄;尔后人们又将祠改为“城隍庙”,苏缄成为邕州城隍神。1920年,在苏缄一家殉难的地方竖立“宋·苏忠勇公成仁处”大石碑,并沿着山坡地势,砌筑石壁护墙。苏缄殉难遗址于2002年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苏大山 字荪浦,泉州人,清末贡生。温陵“弓(右上山下又旁,韬的异体字)社”社员。 苏大山不求仕进,而笃于学问。早年壮游燕赵齐鲁及台澎,返泉任藤花吟馆西宾。后值厦门菽庄开东阁延揽诗人,入幕主盟坛坫。菽庄西游瑞士,乃回泉杜门著述。 二十世纪20年代,其甥杨昌国为出版《红兰馆诗抄》8卷。辑有《温陵诗徵》,惜被焚毁。赋《洛阳桥七绝》、《卓吾〈荔镜记〉》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126《泉州桥梁·洛阳桥》、《泉南著述·荔镜记》) 苏镜潭 号菱槎 ,清末·举人。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廷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1918 年,苏镜潭随林菽庄长子林小眉东渡台湾。越五年(1923年)再往,十日间咏诗百篇,对郑成功复台、施琅平台寄予崇敬,对日本帝国主义占据台湾实行同化,则以地理和历史事件激发人们不忘渊源,对一些抗敌英雄、将领加以赞颂。回来后“爰出客中旧作,厘为两卷,命曰 《东宁诗草》。志地也,亦以志余感也。”“东宁 ”者,郑成功开发台湾时的首府。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施琅》、《泉南著述·东宁百咏》) 苏希栻 苏希栻(1531—1620年),名志夔,字于钦,号阜山,明·南安杨梅山下霞舒乡(今康美镇梅元村)人;嘉靖十年(1531年)生。故居康美石鳌头“知州厅”进士匾尚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据“《南安邑志》、《李鹿巢集》”为作传。(李叔元号鹿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叔元》) 身世与早年 苏希栻的祖父苏彬,号梅山,南安邑庠生,乡人称为“公道四官”,泉州知府赠匾“齿德兼优”;父苏灿,号梅石,南安邑庠生,勤谨课学,创立闻名一时的“梅石精舍”。 苏希栻自幼聪颖敏捷,博涉群书,为文敏捷。少年时,有群蜂飞集于书架,出口成《来蜂赋》,众皆称奇。15岁乡试得高等;18岁赴童生试,获第1名,充府庠弟子员;19岁应试入奖格;22岁以督学试更得头名;学使朱镇山衡文,选为泉州士子之首,保送入京都五经书院。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春,倭寇犯泉州,霞舒乡深受其害,苏希栻父母均蒙难于福山土堡。苏希栻念有志未竞,更加勤学益励。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苏希栻,字于钦,号阜山,南安人。初试有司,督学朱衡拔首泉士,所登答子书策,有老宿未经见闻者。” 万历进士 苏希栻于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登甲戍科第二甲第28名进士。曾在漳平、泉州紫云寺(即开元寺)设馆授徒,晋江人、太史杨道宾、中江知县苏九润,以及朱维京、葛曦,皆出其门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道宾》)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 “万历二年成进士,上公车。朱督学时为大司空,御史大夫葛端肃皆遣子受业。 希栻雅明经术。先是,以诸生设帐蒋氏,时馨从于漳平,杨氏道宾从于紫云,后所造皆闻人也。” 许州知州,拂衣归 苏希栻45岁时,才授河南许州知州,为奉直大夫。其题馆窗联自勉曰:“强年始登仕路,初试便为大夫。” 清节大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初仕许昌,甫数月,清节大著。” 许州辖4县,地当要冲,苏希栻赴任后考察该地利弊,叹曰:“世好繁缛,吾处之以简;世好诡谲,我应之以直。吾不能安享车马俸禄而折腰道旁,仰上官声色办事;更何况先催科派赋,后抚字百姓,如不能轻刑简政,岂不有违圣人之教?” 苏希栻询慰疾苦,摧抑豪恶,请停不急之征,与民生息。凡往来公吏横索邮铺递传者,一律严加拒绝。苏希栻请学使指定专职司训督导,召集各县士子入许州西湖书院就学,每逢初一、十五题诗品文,优异者月供银1两,士子向学成风。 苏希栻强明自任,执法公允,精明善断,敢于行事,文书公牍皆亲自审理。 如属县有两贫户,二子相狎昵,甲为鼗货郎。一日,乙遇甲于田间,因嬉斗不慎而伤甲头,血流面颊,甲因而卧地不走,乙更赌兴挑货郎担回家,乙父大加责骂,并亲自挑货担至甲家赔礼谢过。甲意未足,竟告于官,县官以“强盗得财伤人罪”结案,上文至州。苏希栻认为:以伤人定罪则对,以强盗得财则不确,何况其父已事前登门还货谢过,至少当以自首免罪。据此放乙出狱。 告归 苏希栻任许州知州,政通人和,甚得州民好评,但莅任仅10个月(或说7个月)即归。其原因有二说: 一是不阿直指说。“直指”,即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会直指按部绳以拜跪之节,遂拂衣归,时年四十五。后田居之年恰如之。” 二是遭诬被免职说。 时许州同知是山西人,年老贪财好贿,曾被前任知州评贬,竟迁怒于苏希栻。此人有婿为开封府同知,图报复。值因追兵事,许州州吏不曾照会而捉捕,又不遣返,便向山西籍直指诬告苏希栻,以“放走一死罪”为词论劾,致苏希栻被免职。 苏希栻的岳父是抗倭殉难被謚封为昭毅将军的欧阳深,妻弟是广西按察使欧阳模,姑表陈瑞山任河南副使巡按,姨表是状元庄际昌,外甥李淑元任太长侍卿,堂弟苏梦灿任河南信阳知州,要分辨开脱并非难事。但苏希栻闻罢官讯,坦然对属吏曰:“了(失)官没了进士。”“吾灯窗之事毕矣,余事付之后人。”遂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深、欧阳模、陈瑞山、庄际昌、李淑元》) 里居四十五年 苏希栻告归,居阜阳山下,林居45载。 结社 苏希栻归里后,府、县官闻知屡请,竟不得一见,却与告老尚书黄凤翔,退职御史、侍郎詹仰庇等结社赋诗,读书怡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詹仰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归田后,与里中黄文简(黄凤翔谥文简)、詹司寇(詹仰庇)诸耆英结社赋诗。” 居乡 归里后,土室衡门,苏希栻自题门联:“心里有天皆白日,眼中无地不青山。”“家有旧书惟教子,门无新事不迎宾。”唯日率儿孙自治农圃,甘贫守寂,农余课督儿孙读书,一门6子5庠生。治家孝友敦睦,关心宗族、乡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 “老年治莵裘(霞舒乡)阜阳山之阿,遂断城市而专山林。 修《族谱》(苏希栻一生四易其稿、三修《阜阳苏氏族谱》,续阜阳苏氏字行“天生我才必有用”。除自作序外,还嘱外甥李淑元作《阜阳苏氏族谱序》),清理义仓(周济三餐不赡的族人),建始祖祠宇[苏希栻经廿年筹划,历二年寒暑营造,于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建成阜阳苏氏始祖祠堂]、墓寮(整修苏氏入闽初代祖坟及历代重要祖坟),葺治梅陇阡履濡桥(该桥贯通永春、德化),此为政于宗者。 修‘霞舒里社’(常与乡中联社赋诗,还创立“书田”奖课),筑半泮水坝,溉田五十顷,(修公仓浚)栽植苦丛(芒丛)以障曲溪水患,重新雪峰寺名胜(5次主缘助僧修建雪峰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筑太湖民堡以豫不虞,此为政于乡者。 凡所心画,制朴而详,费鉅而省,兴利除害而可久。 至儿曹,则土室衡门,八口不能三鬴食。” “尝手简子侄曰:‘凡干公事如己事,则事无不济;惜公钱如己钱,则费无不省。吾半生任劳任怨,惟仰不愧祖、俯不愧心而已。尔曹慎之。’” 卒于家 苏希栻于泰昌元年(1620年)卒于家,年九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卒年九十。” 苏希栻生前自择佳城,卒葬康美霞舒后吕官堂山(今名尾仔山)。约1989年,因建设岭苏中学,移大岭山上,1993后重建,陪葬3块《墓志铭》,俗称“进士墓”。因建设需要,2012年又往后移50米;并出土《墓志铭》。《墓志铭》为苏希栻的后辈亲戚、状元庄际昌所撰;由3块黑页岩组成,大小相近,每块长52.5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字迹清晰,其中2块正反两面有字,最后1块仅1面有字。第1块《墓志铭》交代庄际昌与苏希栻的关系,后2块详载苏希栻生平。 著述 苏希栻退居45年,手不释卷,至老犹能作蝇头小字楷;著述颇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平生克耐坚苦,老眼昏花,而对书瞭然。自著《管斑存质》、《注庄子》、《注离骚》(《骚赋汇草》)诸书;又《选诗集解》、《杜诗选注》二部,尤时所传诵。其根本,则在族谱、义仓,设图立格,条理整然。” 苏希栻所著,除上述《管斑存质》、《庄子注》、《离骚注》(《骚赋汇草》)、《选诗集解》、《杜诗选注》外,尚有《雪峰志咏》、《杜诗全集注》、《汉魏诗注》、《文选择注》、《诗集解》、《管、班存质》、《瘦生汇草文集》、《拾存零草》、《雪峙寺志》、《阜阳苏氏族谱》等。 有《杨梅山》诗(实际写雪峰寺):“古寺前开得月楼,长应明月到山头。山林疏影随杯转,依槛清光入梦浮。未敢天花来作雨,故移云树动先秋。知君对此能相忆,一任禅栖半榻留。”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县令苏阜山先生希栻》“附李氏叔元撰宾席文曰”(李叔元号鹿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叔元》): “先生诚心为质,直道而行。夙抱时名,济南葛端肃曾遣子受业;雅明经术,宗伯杨文恪曾执贽及门。晚登甲第,出守舆州,骨鲠忤上官,彭泽之腰不折,芰荷返。 初服衡宇之赋,遂成扄户著书,茹蔬课子丘园四十载,突烟时断时续;而建家庙,筑墓庭,拳拳以木本水源为先。宗族五百人,食指如櫛如星;而修谱牒,揭规条,諄諄以孝友睦婣为重云。” 苏浚 苏浚(1542—1599年),又作苏濬,字君禹,号紫溪,明·泉州晋江苏厝人。明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苏浚》:“移广西备兵副使,寻移其省参政。政尚简易,兴文化俗。岑溪峒猺反,躬督将士讨平之。未几,以疾休。” “所著《四书解》、《醒易冥冥篇》,在粤修《广西通志》(42卷)、《三余集》等书,又有《鸡鸣偶记》,则躬行心得之言,读者谓与虚斋密箴相表里,学者称紫溪先生。” 苏奉礼 苏奉礼,北宋·德化县善均里石城(现雷峰长基村)人。 身世 苏奉礼是苏益孙、苏光谊长子。 苏益(875~967年),又名苏利用,字世进, 唐·河南光州固始人;苏晚子,苏威5世孙。曾授山西隰州刺史。唐末·光启元年(885年),在固始县苏堆村(今苏岗村)随王潮、王审知军南下入闽,王潮任泉州刺史时 ,苏益为泉州押卫都统使,后任泉州都统领军使,居泉州府城。北宋初追赠上将军、武安侯。著有《吾族渊源》。后苏益因第三子苏光晦为漳州刺史,节度使陈洪进将他召至同安地不再遣送,即择同安县城永丰乡葫芦山下定居,为同安苏氏“芦山派”始祖,卒葬同安。有3子:长苏光谊,次苏光谓(后裔分布莆田一带),三苏光诲(居同安)。北宋·苏颂是苏光诲之后、苏益6世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陈洪进、苏颂》) 苏光谊,字明性,苏益长子。初授官都统使,唐·乾宁(894~898年)中任泉州左都统领军使,五代时任参谋。约于北宋初迁居永春县善政乡桃源里桃林村(今桃城镇辖内)。 苏奉礼,苏光谊长子,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分支德化石城,后五世簪缨。 (《双翰苏氏族谱》)。 进士及第 苏奉礼举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吕蒙正榜进士,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前后官至礼部尚书。 时人李端《游终南山因寄苏奉礼士尊师苗员外》:“半岭逢仙驾,清晨独采芝。壶中开白日,雾里卷朱旗。猿鸟知归路,松萝见会时。鸡声传洞远,鹤语报家迟。童子闲驱石,樵夫乐看棋。依稀醉后拜,恍惚梦中辞。海上终难接,人间益自疑。风尘甘独老,山水但相思。愿得烧丹诀,流沙永待师。” 苏奉礼与其妻陈氏合葬墓在雷峰镇长基村石城章峰山麓。 苏十万(约1230-1280年) 苏十万(约1230-1280年),讳一侯,字万仁,号留义,南宋末元初·德化县善均里(今雷峰乡一带)长基村石城人。南宋末勤王抗元,战殁。 勤王抗元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苏十万》 :“苏十万,善均里人。钦之裔孙。宋亡,破家募义兵拒元,屯驻天平城、罗城诸山,后战败于水府。被刺,挺立不仆,血渍石上,朱殷不灭。”清·乾隆《永春州志》、道光《福建通志·卷190》的记载大致相同。 苏一侯是德化宣和进士苏钦后裔、苏日增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钦》)。自幼聪颖,素习骑射,熟谙武略。秉性高标拔俗,慷慨豪爽,忠义恳诚,常能温恤贫困乡邻,人皆乐与交游。 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朝廷危在旦夕,诏示天下忠臣义士勤王。苏一侯闻讯邀集平日好友、乡亲,慷慨陈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吾祖世食宋禄,正宜精忠报国。”遂尽倾家资以充军饷,募集义兵,据境内的罗城寨(今属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南埕的天平城等处为据点,屯兵积粮;又以县南的肖田、蔡径和城西的 唐寨、涂坂宫、相安院为大本营。德化等各地群起响应,参加义兵,遂有“一呼十万”之说,故俗称“苏十万”。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罗城山》载 :“罗城山在(清泰里)萧坑社长基乡。宋·苏十万募义兵拒元于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天平城山》载:“天平城山在(清泰里)南埕乡。宋·苏十万屯兵拒元处。” 苏十万集上万义兵勤王,有人劝之:“今敌势方炽,破京城掠内地,君以万众赴援,何异驱羊扑虎乎?”苏十万答曰:“夷虏入侵,黎民遭殃,驱凶虏收河山乃义战壮举。古云: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力济,国家养育臣民,今日有难,自当竭力报效。”兵至半途,惊闻临安失陷,张世杰、文天祥扶幼主赵昺退至温州,苏十万赶赴温州接驾入闽。 时元军气炽势锐,闽陷,昰、昺二帝入粤后相继殉难。苏十万返回德化,在七台山彰武寨和天马山岭头寨再聚义兵,利用山区丛林茂竹复杂地形层层设防,用“竹林弓、蓬丛箭”继续伏击元军。苏十万前后与元军相拒七载。元兵持诏招降,苏十万答曰:“吾身为宋将,愿决一雌雄,死而后已,安肯屈事求荣乎!”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兵穷无援,苏十万在七台山下水府被围,混战阵亡,死于水府雷鼓潭。 苏十万死后葬德化清泰里之南,后人称为苏墓山。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宅墓(附)·宋·苏十万墓》:“苏十万墓,在清泰里之南,苏墓山之东。山以墓名。” 苏十万妻王氏,生子道隐,字志士。苏十万死后,家族被清剿,其子埋名隐姓,潜徙山坪一带(今属大田)繁衍。苏氏族人也分头迁移至今宝美,葛坑,春美,大田等地。 邑人建水府庙祀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苏十万》和道光《福建通志·卷190》均载:“邑人建水府庙祀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水府山》载:“水府山(位于在坊里茅岐社)林壑幽窈。宋·苏十万庙在焉。” 邑人感苏十万忠义节烈,先是水府山下大地村先民将其塑像于大壇宫中(相传当年塑像中塑有大地村先民在雷鼓潭所拾得其遗骸),称为“苏公尊王”,供人瞻仰膜拜。因此此庙宇便名为“ 苏公尊王”大壇祖殿。随之在隆泰宏祠、双翰和屏山(今属大田)也立庙塑像祀之。 元朝为笼络人心,敕封苏十万为武烈苏王,谥师汤;妻王氏赠一品夫人;随苏十万壮烈殉国的苏氏族亲,受谥封称号者达四十一人。 渐渐地,“苏公尊王”偶像遍布各地。明清时期,苏十万香火、偶像传到台湾,为台湾同胞所崇奉。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苏十万》: “降乩题云:‘不负心,顶天做去,大丈夫一呼十万,何妨称兵、称贼、称霸、称王?’邑进士李道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道泰》) 为对云:‘肯回首,立地便成,好男子百炼千回,自是可鬼、可人、可仙、可佛!’。 邑令鲁鼎梅(清·乾隆间进士、德化县令)吊以诗云:‘十万横磨剑气吞,英雄成败未须论。一拳石染生前血,几笔乩游死后魂。’” 后人又有诗赞曰:“山河破碎夏倾忧,义士丹心愤国仇。雪霾万里孤臣老,光岳千秋正气酬。诸葛未亡犹是汉,伯夷虽死不从周。英雄成败应难论,天地咸钦草木讴!” 水府山下大溪村大地自然村大坛祖殿有古楹联曰:“雷鼓潭苏公尽瘁,大坛宫炉火非凡。”“十万英声扶宋祚,千秋义气薄天南。”“拒元扶宋忠心耿,秉忠报国壮志巍。”“非夸三次金包像,但羡七载铁肝肠。”“十万尊王府第,万千弟子平安。” 苏十万(号留义)不是苏刘义 近年,有信士与苏姓人士认为,苏十万即南宋末年的武将苏刘义,并将苏刘义的事迹套在 苏十万身上。连水府庙《水府祖殿重建碑记》也采用这种说法:“苏十万,官讳苏刘义,名 一侯,字万仁……宝祐四年进士,景定四年任江西吉州刺史……” 其实,苏十万号留义,和南宋末任殿前指挥使的苏刘义是两个人。 苏刘义事迹,《宋史》、《元史》多有记载,《闽书·前帝志》也有涉及,但没有专传。 苏刘义,字任忠,号复汉,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埇桥区扬庄乡苏家湖村人,是苏东坡第八传孙。其祖师胆、父庆文,皆南宋进士。苏刘义宝佑四年(1256年)中进士,景定初(元·中统元年,1260年),随吕文德守荆湖鄂州,因战功官至吉州军事。咸淳七年(1271年)任兵部主事,次年任兵部郎中,咸淳九年(1273年)知京都临安府。 元军进入临安前,张世杰和时任总统诸军事讨贼使苏刘义等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到达温州。五月至福州,拥益王赵昰即位,号端宗,建年景炎。苏刘义为检校少保、殿前指挥司司马、保康安民讨元使兼广东西策大使。十一月,元兵入福建,苏刘义等奉帝乘船南行;景炎二年 (1277年)十一月,广州降元,苏刘义与张世杰等奉帝走井澳(今横琴岛)。景炎三年(1278 年)四月,宋端宗·赵昰崩,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诏命苏刘义为开府仪同三司,殿前指挥使。五月囟州危殆,奉帝昺造迁新会崖山。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将张弘范领重兵围之, 宋兵崩溃,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殉国,苏刘义与张世杰驾船夺港冲出重围逃脱,至海陵岛又遇飓风,张世杰溺亡,苏刘义辗转返至顺德都宁山,延抗元义举,元军穷追围攻,苏刘义溅血山岳,全节都宁,享年47岁。 之所以造成误解,其原因有: 一、苏十万号留义,与苏刘义同音。 二、苏十万为德化县善均里长基村石城人,而苏刘义为安徽贵池人。贵池县在汉代称石城县,隋称秋浦县,一些贵池人常自称或被称“石城人”或“秋浦人”。两个石城人混淆了。 三、苏十万与苏刘义同处于南宋末期,同样有辉煌的抗元业绩。 许多苏姓族谱称苏十万曾于宝祐四年中进士,还任过殿前都指挥使、开府仪同三司,这也是把苏十万与苏刘义混同了。中进士何等荣耀,开府仪同三司是正一品高官,这些地方志书必会记载,但查遍《福建通志》、《闽书》、《永春州志》等不见踪影。何况宝祐四年的进士根本没有德化籍的人士。 同样原因,有的族谱说苏十万是苏轼之后,有的族谱说他死于南宋灭亡后不久的平章山海面,均有讹。 苏舜臣 苏舜臣,字哲甫,明·晋江人。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太常典簿、知六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苏舜臣》:“苏舜臣,字哲甫。万历丙戌进士,授刑部主事。剖析疑狱,得从末减者三人。补太常典簿,迁六安州。清慎治民,疑岁可得例金千余,悉免之。罢归,贫甚。六安人称其廉直云。” 苏仕润 苏仕润,字惟德,号诚斋,明·晋江人。 嘉靖进士 苏仕润于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举乡试第1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成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苏仕润》:“苏仕润,字惟德,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 《本朝分省人物考·福建泉州府·苏仕润》: “苏仕润,字惟德,号诚斋,晋江人。 九岁能属文,文多惊入语。同郡王遵岩(王慎中号遵岩)以文名,试之,大加称许。少治《尚书》,独得其解,有不拘拘于蔡(蔡清)传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慎中、蔡清》) 嘉靖戊午举乡试第一人,晋江用《尚书》擢魁者自润始。 盖又七年甫成进士。” 由吉水令入为御史 苏仕润初授吉水县令,入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在台七年,曾巡按长芦鹾政(长芦盐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顺天府、京营。不附时相张居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苏仕润》: “由吉水令入为御史。 疏请东宫讲学,举逸才,裁东粤抚臣,罢光禄内供,朝论韪之。 按长芦鹾政,疏积引之弊,行小票法,着为令。 后抚顺天,巡视京营,防中贵人义子之横行者。” 《本朝分省人物考·福建泉州府·苏仕润》: “授吉水令;征入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首疏请东宫讲学,又疏举遗逸以备缓急,又疏裁东粤抚臣,以苏园语昔制,切中时弊。已,有旨取光禄银一十葛两备内供,润抗章谏阻,谓江漠之水不足塞漏屈宜从罢,语尤峻直。 旋按长芦鹾政,行小票法通商,剌广至今著为令。 巡按顺天。首劾一州牧恃奥援乾没官帑者,贪墨吏闻而股栗。中贵人义子凭城社、张车骑、横行都中,润廉得其党与尽,置之法不少贷,自是中贵敛手相戒。 后巡视京营。简戎器,练卒伍,更置偿帅营臣有怀私灵童渥阵,骄懦不足恃,欲召募客兵以卫根本。谓:‘北人性劲,使恩威素布,训练以时,自可易骄懦为精悍,若弃土著而募鸟合,徙靡养无益。’议竟寝。 在台七年,时相张居正尝欲招至门下,润谢不应,心憾之。” 终四川夔州丞 张居正与高拱有隙,苏仕润系高拱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所举士,又不附张居正,张居正当权,出苏仕润为湖广按察副使,寻谪全州倅;逾年,移湖州司理;久之,晋四川夔州丞。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张居正卒,因夔州缺知府,苏仕润代替入都朝觐,朝论共推苏仕润超迁,不意以疾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苏仕润》:“张居正与高拱有隙,仕润为高所举,遂出为湖广副宪,寻谪全州倅,迁夔州佐守,以疾卒。” 《本朝分省人物考·福建泉州府·苏仕润》: “而张故盈十少盐局新郑,拱(高拱,新郑人)有郡合权,增辇局以去诸为高媚戚,故吏门生相继斥谪。润,新郑(指高拱)乙丑所举士,因出润为湖广按察副使;仍风铨司用考察早朝官,谪润全州倅。 逾年,移湖州司理,久之晋四川夔州丞。后先六七年,上官多以润肩恃从要近下迁,不欲烦以吏事,乃润一意勤修职业,劝农课士,孜孜不倦。 岁壬午,江陵(张居正称“张江陵”、“江陵相”)物故,朝政更新,诸为所斥谪者,或起田间,或援自下僚,有不数岁骤至适显者;而润适以夔守缺入觐,如京师,诸朝贤论润以直道久抑,共推縠润,盖不久超迁有日矣。入都,疾作卒。” 苏朝阳 苏朝阳,字廷呜,明•南安康美人;宋•苏缄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缄》) 民国《南安县志•苏朝阳》有传。 济宁州学正 苏朝阳领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顺天乡荐,授济宁州学正。 民国《南安县志•苏朝阳》: “苏朝阳,字廷呜,宋•忠勇缄之后。 以选贡领万历壬午顺天乡荐,授济宁州学正。加意育才,课督经义,历寒暑不倦。” 怀远知县,加庆远同知 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怀远知县(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怀远旧无城,苏朝阳主持筑城怀远城于丹阳镇(即丹洲岛)成城;尽力拊循瑶獞,施以教化。抚按交荐,加庆远同知,署县如故。 民国《南安县志•苏朝阳》: “升怀远知县。 怀故废邑,瑶獞杂处,三经残破,官僦舍融县以居。隆庆(1567—1572年)中议城其县于坂江,蛮杀主簿以叛,自是莫敢问。 朝阳至,则单骑遍历诸峒,面召与语,谕以礼义;遣辨武吏习蛮事者详言解仇开江之利,诸蛮稍稍喜。崎岖山谷间,抚摩沾接、约束省禁,人益属心。其最悍者,标口、杨溪、小喜、敲头等村,故倚长棘毒弩负险自封。朝阳遣尉郑良悫往谕。良悫入,诸蛮乔居群立,徐徐听语,亦开心,愿输赋如旧。 于是白之抚按,请成城,遂即丹阳镇城焉。朝阳实心措注,版筑不扰,坐卧小舟,戴星出入,蛮之人不见其为令也,皆以为亲己。 居一年,廨、舍、坛、宇、楼、橹、营、棚,焕然一新。仪门左右楹有二鹤来巢,可俯而窥,人咸异之。 复详请立石,严禁科派,一时民瑶倾心向化。所至加意拊循,其始与为长揖好语;煦濡之渐,教以跪起之法,授以句读之学,然后礼让渐生,文教聿兴。百余年狡狯侏决之俗,易为桑麻衣冠之地。 抚按交荐之。加庆远同知,署县如故。” 柳州知府 擢柳州知府。后擢升柳州知府。万历卅年(1602年)题准入柳州名宦祠。 民国《南安县志•苏朝阳》:“寻升柳州知府。其治民训士益励,夙夜重建府庠殿庑,创尊经阁,刻忠、孝二经颁布州县。事闻,赐金加慰谕焉。祀柳州名宦。” 苏兆先 苏兆先(1575~1631年),字尔开,号在蓼,明•南安康美梅元村人;阜阳苏氏22世。其故居“三落大厝”今存。 万历进士 苏兆先少年受学于雪峰寺(今田螺穴粉灰石犹存苏稽读书处)。万历卅七年(1609年)己酉科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末科庄际昌榜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刑科给事中 天启五年(1625年)四月,授刑科给事中。《明熹宗实录》:“天启五年四月……吏部等衙门考选行取各官……潘士闻、苏兆先、杜齐芳为刑科给事中……” 据传,苏兆先曾因谋划救助田国公免于抄家灭族,后娶田国公二女儿为妻。田国公大女儿被选入宫中为贵妃,有与“天子同门”之说。 疏陈清核二事 天启五年(1625年)五月,刑科给事中苏兆先疏陈清核军队帮贴关外驿站夫役月粮和所余之兵饷、马料两事。 《明熹宗实录•卷59》: “天启五年五月…… 刑科给事中苏兆先陈清核二事: ‘其一谓:关外驿站夫役取办于军,每月每日排定某军帮贴随过官多少,为之扣除月粮,此鸠面鹄立者,能堪此仆仆道路日日扣除乎?宜申饬彼处抚按兵道,著实稽核,果积毙起于何年,扣克归于何手,并行各边悉为查豁,勿令波累贫军。 一谓:各边兵逃马倒,未必尽补,即补亦不无少需月日,则此日日所余之兵饷、日日所余之马料,应令各将设立一册,计日扣留,参(参将)、游(游击)月终汇报道臣,道臣季终汇报督抚;有隐匿者,核实追赃,铢积寸累,合各边当不啻十百千万,庶不争清查之名,而自寓清查之实。’ 上令该部即与覆行。” 参劾马世龙 时魏忠贤方以清君侧疑枢辅孙承宗,其党常把马世龙作为攻击孙承宗的突破口。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值署都督佥事、辽东总兵马世龙派关宁军4个营7000人的新兵偷袭耀州(今辽宁营口岳州村),兵败柳河。魏忠贤借题发挥,授意其党羽以战败之事弹劾马世龙,进而攻击陷害孙承宗;苏兆先参与此事。 《三朝辽事实录•卷15》:“辽东总兵马世龙遣副总兵鲁之甲等谋袭锦(耀)州,渡河败殁……上以马世龙轻进丧师,罪莫可逭,比喻安性同事封疆,何得诿于不知,姑著策励供职,悉心防御,候勘明处分。后兵科给事中王鸣玉,都给事中罗尚忠,刑科给事中苏兆先,各具疏参劾马世龙,并及枢辅。孙承宗亦引疾乞罢。” 劾周希圣、蒋允仪、赵延庆 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刑科给事中苏兆先参劾南京户部尚书周希圣和御史蒋允仪、赵延庆。 《明熹宗实录•卷66》: “天启五年十二月…… 刑科给事中苏兆先参南京户部尚书周希圣、御史蒋允仪、赵延庆。 得旨:‘周希圣营入台班,旋降典史,投身邪党,躐跻正卿;蒋允仪门户渠魁,把持察典,虽经例转,公愤未平;赵延庆调简行取,奥援通神,激变营军,流毒善类。都著削籍为民当差,仍追夺诰命。’” 苏兆先是“阉党”王绍徽的门生,苏兆先参劾蒋允仪(字闻韶),则是受王绍徽指使。 《明史•卷235 •列传123•蒋允仪》: “(蒋允仪)巡按陕西,条上筹边八事。太常少卿王绍徽家居,与里人冯从吾不协;允仪重从吾,薄绍徽。魏忠贤擢绍徽佐都察院用事。 (天启)五年,允仪还朝,即出为湖广副使。其冬(王绍徽)又使给事中苏兆先劾其为门户(指东林党)渠魁,遂削籍。” 钦定四库全书清•陈鼎《东林列传•卷19•蒋允仪传》:“既而王绍徽赂忠贤,起为都御史,嗾门人苏兆先劾允仪为东林渠魁,削籍归。” 疏请速乘时以修备御 天启六年(1626年)二月,刑科给事中苏兆先疏请速乘时以修备御。 《明熹宗实录•卷68》: “天启六年二月…… 刑科给事中苏兆先请速乘时以修备御。 得旨:‘疏称无事怠缓、有事张皇,真属可恨。速之一字,诚救时药石□□尔每言官便当稽查,速与不速,不时紏参,以彰惩劝。’” 缉获藏匿焰硝 天启六年(1626年)六月,巡视库藏,缉获藏匿焰硝。 《明熹宗实录•卷72》: “天启六年六月…… 巡视库藏给事中苏兆先缉获揽头周应时匿焰硝总计四万二千六百斤,乞敕下法司究赃正法。 得旨:‘焰硝系军国急需,五年不角□羊堆放道房,是何法纪?揽头周应时着送法司究赃治罪。仍行该抚按,将逃回角□羊役胡朝进提角□羊来京严究,并查印信真假,以正三尺。’” 建议销朝野党争 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刑科给事中苏兆先也看到当时的东林党与“阉党”门户之争的弊端,提出“勿以真门户假人,勿以非门户锢人”、“销朝野之党”的建议。 《明熹宗实录•卷75》: “天启六年八月…… 刑科给事中苏兆先责成新辅言:‘皇上慎重枚卜,简三新辅臣而任之,语曰:急则用救时之相。今何时也?三辅臣可不同心以救之乎!窃谓今天下墨甚愿三辅臣救之,以廉门非市,而心如水,则可风百僚之墨而使之廉。今天下壬甚,愿三辅臣救之以正,去成心而捐私见,勿以真门户假人,勿以非门户锢人,则可销朝野之党而使之政。今天下又穷甚,兵穷饷穷,民穷财穷,救穷之变莫若通。三辅臣历练精通,四应不穷,直须破一切情面,究一切权宜,以十分胆识,行十分才料,庶可救时艰之万一乎。然而辅臣腹心也,群臣手足也,爱心腹不得不护手足,如原任御史李徵仪、陈保泰本为朝廷排击门户而反,以门户见挤,本为地方力任劳怨,而偏以劳怨招尤,当速为赐环。’ 得旨:‘新旧辅臣同心一德,内外臣工更宜洗心易虑,共臻至治。其余该部酌议,具覆。’ 部议:‘起李徵仪行人司副,陈保泰复补浙江按察司副使。’报可。” 加升太常寺少卿、工科左给事中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苏兆先加升太常寺少卿,任工科左给事中。 《明熹宗实录•卷87》:“天启七年八月……苏兆先加升太常寺少卿,照旧管事。” 清•汪楫《崇祯长编•卷7》:“张惟一、苏兆先俱仍以太常寺少卿管工科事;惟一都给事中,兆先左给事中。见《先拨志始》。” 礼科左给事中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苏兆先转礼科左给事中。 清•汪楫《崇祯长编•卷8》:“崇祯元年四月……升潘士闻为工科左给事中,苏兆先为礼科左给事中。” 涉嫌“阉党”,削职返乡 明熹宗•天启(1621—1627年)间,大宦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阉党势力达到历代顶峰。天启七年(1627)秋八月,熹宗•朱由校崩,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十一月开始清除“阉党”(“魏党”、“逆党”),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途中自杀;客氏被鞭死于浣衣局;一些首恶被处死。“阉党”案牵涉的范围非常广泛,崇祯帝认为应该列为“逆党”的,几乎没有遗漏1个。 崇祯元年(1628年),苏兆先也涉嫌“阉党”,被削职返乡。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崇祯帝向天下颁布诏书,公布魏忠贤逆案的处理结果。后人整理的阉党名录,有首逆2人(魏忠贤、客氏)、首逆同谋6人、交结近侍19人、交结近侍次等11人、逆孽军犯35人、交结近侍又次等128人、谄附拥戴军犯16人、祠颂44人、附逆案漏网57人。苏兆先列为“附逆案漏网”,“苏兆先,科(科第出身)。疏参周希圣、蒋允仪、赵廷庆,削夺。(按:事见《剥复录》2卷中。惟周希圣与《剥复录》同,而与《从信录》异)。” 卒于家 苏兆先一生飞黄腾达,对家族贡献很大,建大厝、修祖庙、铸祖宗祖墓碑文等。崇祯元年(1628年),主缘重修雪峰寺下廊山门等处。 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家,年五十七;赠太常寺正卿。葬晋江一都碧湖内铁灶山。 著《苏太常奏疏》。
|